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9|回复: 0

[戏曲评书] 评书,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38

回帖

3479

积分

太上长老

积分
3479
发表于 2024-10-5 08:1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评书,是我国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形式。至少在我看来,评书是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今天就想来聊聊评书。

评书,又称说书。湖北、广东粤语地区及闽南语地区称讲古,在四川称为讲书,古称说话,是中国东北、华北、 两广、湖广、四川一带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根据评书艺人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祖师爷是周庄王。但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被称为“弦子书”,前身是说话。

说起这个说话,就要提到在唐代时的僧人,当时僧人为了吸引檀越,发明了一种说演佛经故事的艺术,称之变文。

不久,又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

同时,说话文学也在日本有所发展,成为一种本土文学形式。

像我们熟知的三国水浒,在最都,都是以话本的形式出现。《三国演义》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说话这门曲艺形式是深受百姓喜爱的。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评书上。在明末清初柳敬亭成为了评书的开山祖师。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评书的中兴时期是在民国,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

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像是单口相声里的“八大棍”就是来源于评书章节。

说书的的书基本上分为四类:史书类。像是《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称为袍带书;神怪书《封神演义》、《济公传》;公案书,施公案、包公案;武侠书《三侠五义》、《童林传》,称为短打书。但几乎只要是小说,经过略微加工,就可以成书评说。

每一段的评书称“回”,小于100回的书称小段。如果只是一回或几回称“片子活”。如果大于100回那么称为,“长篇活”。

说一部开篇先赋一首诗,称为“开场诗”,常说一首诗或小令诗。比较常见的是《西江月》或《临江仙》。回与回之间一般以“且听下回分解”和“上回书,我们说到......”连接。这和章回小说是一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等。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虽然这样,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这主要是因为评书的主要听众是老年人,咋加上广播的传播有限。虽然现在有的年轻人也渐渐地爱上了这门艺术,但人数也是少的。这不禁让人为评书的未来而担忧。

文章来源:百家号~一派之辞首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散修学宫

GMT+8, 2025-1-19 03:12 , Processed in 0.147940 second(s), 19 queries .

@ 散修学宫 www.sanxiu.net

Powered by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