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1|回复: 0

[戏曲评书] 戏曲知多少,不容错过的45种戏曲小知识

[复制链接]

79

主题

21

回帖

799

积分

长老

积分
799
发表于 2024-3-6 13: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茯苓居士 于 2024-3-6 13:41 编辑




不容错过的45种戏曲小知识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清代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进入北京,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手法,通过不断融合形成京剧。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2.豫剧


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豫剧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代表剧目:《铡美案》《穆桂英挂帅》


3.越剧


中国第二大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4.评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评剧发源于唐山、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特点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乐元素,同时也受到唐山皮影戏音乐的影响,因政治因素而改换的新名称“平剧”,后成兆才建议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在。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代表剧目:《秦香莲》《花为媒》


5.黄梅戏


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之一,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是“山陕梆子”传入河北之后经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代表剧目:《蝴蝶杯》《秦香莲》


7.晋剧


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代表剧目:《渭水河》《打金枝》


8.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代表剧目:《龙凤面》《双玉蝉》


9.昆曲


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代表剧目:《鸣凤记》《牡丹亭》


10.沪剧


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代表剧目:《罗汉钱》《芦荡火种》


11.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于苏州,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弹词一般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


代表剧目:《三国》《隋唐》


12.河南曲剧


曲剧,是河南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等。起源于河南汝州,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代表剧目:《李豁子离婚》《哭洪堂》


13.汉剧


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来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汉调二簧在各地得以传播和发展中,因受各地语言、民歌、地方戏曲的影响,相继形成了汉中、安康、关中、商镇四路二簧,清末民初出现了班社林立,艺人辈出的兴盛局面。汉剧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 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代表剧目:《斩李虎》《哭祖庙》


14.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


代表剧目:《琵琶记》《拜月记》


15.花鼓戏


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在建国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戏曲风格热情洋溢,富有韵律,同时配合音乐,动作流畅。剧目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通俗小说和真实的生活故事,主旨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歌颂惩恶扬善等,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朴素愿望。


代表剧目:《打铜锣》《补锅》


16.潮剧


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福建省云霄县的传统戏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


代表剧目:《破窑记》《柴房会》


17.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家班因纯属童伶,称为“小梨园”,或名“七子班”,俗呼“戏仔”。梨园戏由于使用泉州方言唱歌,融合部分汉族民间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梨园戏南曲唱腔。


代表剧目:《王魁》、《赵贞女》


18.粤剧


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源自南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代表剧目:《帝女花》《三笑姻缘》


19.歌仔戏


是福建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结合车股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歌仔”原为说唱艺术,自明代以降即流传于漳州地区。歌仔戏是以掺杂古典汉诗、汉文的文言文及闽南语(台湾腔、漳州腔)为主的戏剧。


代表剧目:《刘秀复国》《八仙过海》


20.琼戏


又称琼州剧,海南剧,是中国海南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武功属南派,拳宗少林,曾使用真刀真枪,也有杂技表演。


代表剧目:《古城会》《单刀会》


21.川剧


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代表剧目:《彩楼记》《薛宝钗》


22.黔剧


是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一,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于1953年发展而成的。黔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板”、“扬调”、“苦禀”、“二流”、“二簧”等基本曲调。主要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黔剧唱腔用贵州方言演唱,以贵阳官话及黔西话为代表,其声、韵调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按尾字平厂偶句押脚韵的规律,形成严格的上下句式。


代表剧目:《搬窑》《珍珠塔》


23.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民间文学艺术与宗教仪式乐舞为一体。常演剧目有“八大传统藏戏”之称,演出一般分为“顿”(开场祭神歌舞)“雄”(正戏传奇)和“扎西”(祝福迎祥)三个部分。其表演手段高度程式化,有唱、舞、韵、白、表、技“六技”


代表剧目:《文成公主》《卓娃桑姆》


24.楚剧


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湖南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取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很有包容性,吸收了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


代表剧目:《思凡》《赶斋》


25.山东快书


又名“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华北、东北的主要曲种之一。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韵诵巧妙、大多几乎口语,韵诵上面多似数板,因此也有人称快书是“块数”,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代表剧目:《景阳岗》《东岳庙》


26.秦腔


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代表剧目:《春秋笔》《八义图》


27.二人台


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二人台的唱腔和牌曲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二人台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一直深受流传地广大群众的喜爱。


代表剧目:《走西口》《打樱桃》


28.汉调二黄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 “陕西汉剧”之称。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 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代表剧目:《征北海》《进妹喜》


29.傩戏


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戏是汉族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代表剧目:《孟姜女》《刘文龙赶考》


30.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表演时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击鼓为节,旁有乐师伴奏。京东大鼓是中国北方京东一带人民喜闻乐见、颇受喜爱的曲艺形式。


代表剧目:《王婆骂鸡》《耗子告猫》


31.敦煌曲子戏


甘肃省敦煌市传统戏剧,敦煌曲子戏流布于酒泉市、敦煌市及周边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戏的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类,主要乐器有三弦、板胡、二胡、扬琴、笛子等,表演形式上有清唱、坐唱、舞台表演等。特点是主题集中,短小精悍,风趣幽默,唱腔优美。


代表剧目:《当皮祆》《老换少》


32.二人转


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代表剧目:《大西厢》、《回杯记》


33.耍孩儿


又称咳咳腔,是山西大同地区观众所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跃于大同、朔州及晋西北神池、五寨,内蒙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受观众喜爱。独特的演唱发音方法、欢快火爆的打击音乐、取材广泛的丰富剧目、别具一格的剧种风格使得耍孩儿这个古老剧种日渐为专家学者所瞩目,它被称作戏曲史的“活化石”。


代表剧目:《狮子洞》《刘家庄分家》


34.高甲戏


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代表剧目:《大闹花府》《斩黄袍》


35.北路梆子


又名“上路戏”,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调更高亢。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响, 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


代表剧目:《火焰驹》《一捧雪》


36.淮海戏


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地方传统戏剧,发源于沭阳,流行于苏北宿迁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以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地区和皖东北一带。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淮海戏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代表剧目:《樊梨花点兵》《站花墙》


37.茂戏


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 周菇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 肘子鼓”。曲调质补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 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表怨之感。,深受很多人喜欢。


代表剧目:《北京》《罗衫记》


38.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代表剧目:《白蛇传》《杨家将》


39.锡剧


锡剧旧称滩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代表剧目:《双推磨》《庵堂认母》


40.徽剧


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名徽剧。徽剧为中龙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代表剧目:《七擒孟获》《八阵图》


41.漫瀚剧


漫瀚剧产生在内蒙古包头市(主要是土默川地区),是在二人台基础上创建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因唱腔音乐吸收了西部地区蒙古族民歌漫瀚调的成份而定名。漫瀚剧的音乐声腔以二人台声腔为基础,已设计了“口调”、“楼调”等新的曲调。


代表剧目:《契丹女》《丰州滩传奇》


42.邕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地方传统戏剧,广西四大剧种之一。邕剧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它起源于湖南,属皮簧声腔系统,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之定名为“邕剧”。邕剧的表演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


代表剧目:《杨八姐搬兵》《五台会兄》


43.滇剧


是云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滇剧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玉溪等地区已十分盛行。滇剧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滇剧的演唱活动。 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滇剧板式丰富多变,曲调自然流畅,能表演各种题材、样式、结构和情调的剧目。


代表剧目:《五行柱》《春秋配》


44.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星腔及其它曲调 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 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小剧、湘剧、秦腔等44个 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剧目:《青梅会》《古城会》


45.陇剧


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代表剧目:《草原初春》《旌表记》


中国有三百多种戏曲,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讨论指正。


来源:知乎-墨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散修学宫

GMT+8, 2025-1-19 11:22 , Processed in 0.174389 second(s), 23 queries .

@ 散修学宫 www.sanxiu.net

Powered by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