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5|回复: 0

[功法] 《螳螂拳》视频演示+讲解教学

[复制链接]

67

主题

23

回帖

1179

积分

长老

积分
1179
发表于 2024-4-23 19: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学
武功流派:



01


螳螂拳的起源


自螳螂拳创立以来,其创始人为王郎的事实为世人所接受,但是关于王郎本人的籍贯等信息却是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无非三种说法。


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在明末清初时,来自陕西省淳化的王郎比武失败后,偶然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结合当时众多拳种之精华,如缠封、短拳、短打等,在自己研习的基本上,专注于“勇往无惧”的螳螂思维,最终创立“螳螂打”。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螳螂拳最终拥有了完整的套路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初期的螳螂拳。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没有详细资料证明,只见于中国民间武师张炳斗和张奎所编著的《太极梅花螳螂拳》一书当中。其余两种说法则分别认为王郎为宋代人(因缺少史实记载,不能服众)和明末清初的山东人(参考《螳螂拳》、《中华武术大辞典》)。


02


螳螂拳的发展


螳螂拳从诞生到到分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螳螂拳的早期传播、套路形成、流派的分化。


第一阶段主要指王郎发明“螳螂打”,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螳螂手”体系,此时螳螂拳也仅仅只有最基本的手法,如“分身八肘”、“乱接”,属于螳螂拳的雏形阶段。


当传承至武学大师梁学香等人,他们通过结合自身的研习经验,再一次整理并发展了“螳螂手”,此时螳螂拳的招式与套路基本确定,即“崩补”、“八肘”、“乱接”、“摘要”,自此螳螂拳的传播进入活跃期。此外梁学香还留下了三本重要的螳螂拳拳谱:《可使有勇》、《内功谱》与《拳棍枪谱》,这为螳螂拳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方便了后人系统地指导螳螂拳的研习。


后人再此基础上,通过融合其他拳种的优点,最终分化出不同的螳螂拳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七星螳螂拳(罗汉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六合螳螂拳(马猴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六个门派。此外还有八卦螳螂拳、摔手螳螂拳、通臂螳螂拳、鸳鸯螳螂拳等,与前几个派别相比,出世较晚,影响力也稍逊。


03


螳螂拳的技术特点


螳螂拳自创立后,经过长时段的传习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技术内容颇为丰富。有单练,有对练,有徒手,也有器械,还有自己独特的功法练习。不同的流派之间,套路虽有不同,但总的来说螳螂拳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刚柔相济,强刚极柔。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并且活中求快,快中求稳。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


螳螂拳与其他拳种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技击特质,同时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其大多数招式与套路都具有善变密集、迅速疾快的特点。比如,在实施与研习过程中,手臂的伸缩变化比较频繁,因此,通过反复研习蝗螂拳,使上肢各关节的伸展与收缩能力得到很好的活动,同时也使骨骼、肌肉群和韧带等部位也得到全面的锻炼。


这是一门出现较晚的武术技术流派,它的形成反复经过了细致观察、认真模仿、严格操作和实战应用等多方实践,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象形格物的认识过程。


螳螂拳在数百年的演变与完善发展历程中,尽管各个流派风格迥异、缤彩纷呈,但是无不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齐鲁文化的双重熏陶,无论在外在的展示方式还是内涵的深厚意蕴,都是文化在其中的集中反映。既肩负着传承与发展文化的重任,也能顺应社会发展,迸发出新时代的活力,进而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重塑与培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散修学宫

GMT+8, 2025-1-19 11:11 , Processed in 0.184495 second(s), 24 queries .

@ 散修学宫 www.sanxiu.net

Powered by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